推进儋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共儋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敏清: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推进儋洋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厚植生态底色 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儋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以“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为着力点,努力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儋州。为展现儋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举措和成效,今天,我们邀请到儋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梁海波先生,儋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晓茹女士,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功成先生,儋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晓亮先生,儋州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路要广先生,请他们介绍儋州在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转型升级、水权交易等方面情况,并回答记者朋友的提问。

近年来,儋州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大保护工作格局,为打造海南高质量发展第三极厚植生态底色。
引领儋洋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立足儋州基本市情和发展阶段,全面摸清家底,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编制《儋州市生态环境“十四五”保护规划》《儋州市“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系列“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系统谋划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布局、目标指标和重点任务,制定好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路线图,为儋洋高质量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全面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突出抓好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加速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完善城镇污水处理设施。2022年治理好3个国家监管农村黑臭水体,2023年正在治理5个农村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截至2023年10月,儋州市现有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总设计日处理能力达12.44万立方米,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内河(湖)水质达标率100%,入海河流水质达标率100%。
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近年来,我市各有关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持续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成立大气污染防治联合巡查小组,建立健全空气质量数据快速响应及督促机制。不断加强对涉气环境监管企业、机动车尾气、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等污染源的整治管控力度。持续推进砖瓦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等工作。大气环境质量总体呈稳中向好态势,2022年我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达到有监测数据以来历史最好水平。截至今年10月,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优良,优良天数比例为99.7%,
继续深化土壤环境防治工作。禁塑作为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标志性工程之一,我市积极响应,多形式重力度开展禁塑工作。今年以来,制定印发《2023年儋州市禁塑工作要点》《儋州市全面禁塑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全力推进儋州市全面禁塑工作。各单位共出动10663人次,检查17864个点位次,成功查处了2个非法生产企业和6个批发储存窝点,通报典型案例2批,形成人人知晓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稳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保驾护航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推进土地安全利用和重点建设用地涉及“一住两公”用地变更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
系统提升监测网络能力建设。协调建设人工监测网络和自动监测网络,为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近岸海域水质和农村环境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监测数据支撑。其中,人工监测网络覆盖了地表水环境监测(布设14个监测点位)、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布设12个点位)、声环境质量监测(布设198个点位)和农村环境质量监测(监测5个村庄),自动监测网络已建成覆盖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18个自动监测站,可实现对大气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实时自动监测,及时掌握大气、水质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变化情况,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
积极推进智慧环保一期项目建设。实现数据资产平台、数据能力开放平台、污染源智能档案、有毒有害气体风险预警、调度管理平台、数据分析应用等功能上线使用,引进全国首套布鲁克傅里叶红外遥感监测设备,建成全省第一套有毒有害气体风险预警监测平台。按照“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预警、第一时间响应”的要求,新建和整合洋浦化工园区原有的企业及周边风险点、厂界、园区界、扩散途径站、敏感域监测站及移动应急能力,将目标区域按照“点、线、面、域”四级管控思路加移动监测辅助融合的方式构建预警监测网络。
用心用情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印发实施《儋州市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全流程指南》,列明项目初步设计、环评报批、开工建设、竣工验收、投入生产或使用等各阶段全过程环境保护管理要求,帮助企业增强环保意识,降低环境违法违规风险。通过落实事中事后监管,在监管过程发现问题,为企业答疑解难、对症“开方”,帮助企业解决改进治污设施、强化治理设施运行、提升自动监测能力等方面急难愁盼问题。加快推动重点行业企业深度治理,建立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库。2022年全程指导海南炼化和金海浆纸大气污染提标改造项目申报中央专项资金,成功帮助海南炼化申领中央资金1900万元。2023年,积极谋划儋州市锅炉提标改造项目,申请中央资金960余万元,在助企纾困的同时,推动企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海南日报记者提问:
随着儋洋一体化发展需要,许多建设项目要落地,儋州市生态环境局作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如何把好项目准入关?
儋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晓茹: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在我局日常工作中,建设项目的落地主要以“三线一单”应用为准入关口。“三线一单”是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精细化管理、强化国土空间环境管控、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局在建设项目落地时,结合“三线一单”管控要求,综合考量各环境要素对规划及项目的影响,明确监管方式方法,提高管理效率,为建设项目落地提供有效的保障依据。
自2021年《儋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公布以来,我局以实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核心,围绕空间布局优化、污染排放控制、环境风险管控、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等方面,有效推动“三线一单”成果应用。这样不仅可以让环境主管部门提前介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等环节,避免后续因区域环境保护要求导致规划不合理、项目难落地、项目监管难奏效等现象发生。同时,对建设(或规划)方来说,可提早压实其必须履行的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或规划)方案及工作机制,确保项目在社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方面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环新英湾支线项目中,原方案涉及鸟类栖息地,我局考虑到该片区域属于儋州市少有的观鸟台之一,且在“三线一单”中被划为优先保护单元,因此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角度出发,我局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局部选线的意见并被建设部门所采纳。“三线一单”成果在该项目与环新英湾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受到省生态环境厅的肯定和通报表扬,并向各市县推广经验。
截至2022年6月13日,我局共完成了213个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其中儋州项目131个,洋浦项目82个),项目内容涵盖石油化工、食品加工、建材、水产养殖、公共基础设施、生态修复等方面;完成入海、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报告备案共8个。2022年6月后,涉及环境影响评价等审批事项划转营商环境局办理。作为业务主管部门,我局将继续依据“三线一单”生态环境管控要求以及相关规划要求,对建设项目落地严格把关,为儋洋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保驾护航。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提问:
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功成: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儋州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树林保护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海洋生态修复工作部署,坚持海陆统筹、区域联动,积极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2020年以来,我市累计投入资金1.04亿元,组织实施了儋州市新州镇新英盐场红树林恢复造林、儋州市新州镇蓝田村和新盈湿地公园红树林恢复造林、儋州新英湾红树林市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修复和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退塘还林工程等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完成新造红树林371.06公顷,提前两年超额完成《海南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5年)》下达我市营造红树林任务325公顷的目标。
2021年4月,我市向国家申报成功了海南省儋州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项目总规模1300公顷(约19500亩),建设内容包括有害生物防治工程、栖息地修复工程、退塘还林工程、海岸带治理工程、智能生态监测系统工程、科普宣教中心共6个子项目。项目于2021年8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全部建设内容,已支出资金2.6亿元。完成了滩涂栖息地恢复50.18公顷,养殖塘栖息地恢复27.8公顷,养殖塘清退367公顷,红树林种植268.33公顷,岸线垃圾清理15千米,互花米草治理0.11公顷,鱼藤治理106.6公顷,鸟类高潮位栖息地恢复面积57.3公顷。
在开展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我们推广乡土树种和濒危红树植物种植工作。儋州湾原有红树植物18种,我们除了推广种植原有乡土红树植物以外,还引入了莲叶桐(国家二级)、水椰(国家二级)、银叶树(省级)、玉蕊等濒危物种。目前,儋州湾红树植物已达到22种,占全国红树植物的57.9%。
项目实施后,我市红树林分布最重要的区域——儋州湾的红树林面积将大幅增加,从原来的748公顷增加到1016公顷,红树林生态系统进一步完善,周边固体废弃物垃圾得到全面清理,海洋污染物排放不断减少,区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监测显示,项目实施后儋州湾越冬水鸟与往年对比明显增多,其中包括每年都会到访儋州湾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勺嘴鹬等。2022年水鸟调查发现儋州湾鸟类数量高达181种6756只,比项目实施前(2020年)增加约2000只。已监测到彩鹮、勺嘴鹬、白琵鹭、凤头麦鸡、大杓鹬、紫翅椋鸟、中华攀雀等多种新增鸟类。
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极大改善了近岸水质和海洋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已成为冬候鸟重要的栖息地和食源地,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得到极大的提升。

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提问: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儋洋一体化以来,我们依托儋州丰富的海洋资源,重点发展深远海养殖产业,打造安全优质的“蓝色粮仓”。2023年1至10月份,我市水产养殖产量达43986吨,同比增长7.22%。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儋州推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开展的几项工作:
一、科学规划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渔业经济平稳发展。我们围绕“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发展思路,制定了《儋州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了5个可用于海水增养殖、捕捞生产及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深远海片区,共计40819.88公顷,目前相关工作已经展开、正在建设173公顷的峨蔓海洋牧场、195公顷的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项目;规划了15361.67公顷的农渔业区,771.66公顷的基础设施区;谋划建设排浦中心渔港、峨蔓镇碧沙村和排浦镇煎茶港休闲渔业码头。这些工作为引进养殖企业,打造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渔港经济区提供了基础支撑。
二、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促进渔业产业升级。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引进深海养殖产业和特色的水产养殖种质资源企业,构建集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品全产业链模式,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改善海洋生态。比如,引进的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项目与儋州海洋渔业乡村振兴产业基地相结合,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深远海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等主导产业,打造“陆海联动”和水产苗种繁育行业标杆。目前,金雨海洋智慧渔业产业园已投放2个年产量2.4吨的HDPE类型网箱和12个用于选育种苗的方型网箱,并且正在推进车间养殖投产。此外,海南儋州翔泰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建成8个年产550万斤的基地,工厂化养殖新业态已经形成。
三、依托优势渔业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我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管理,计划培育一批有潜力、有特色、有规模、有标准的本土市场经营主体,吸纳和鼓励周边渔民向岸上走、往深海去。目前,我们在木棠、中和与新英湾养殖的南美白对虾和青蟹已达1.1万吨;依托优质的砂质岸滩资源,推进光村银滩3850亩沙虫养殖投产,2023年,已收获60吨沙虫,逐渐形成光村沙虫的特色区域品牌,以及螺旋藻、金鲳鱼、南美白对虾苗等水产品品牌。我们依托“公司+基地+渔民”模式,生产的红鱼、带鱼、马头鱼、金线鱼、石斑鱼、鲳鱼、虾、墨鱼等产品,供应山东、上海、苏州等省市,同时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三农”,服务“三农”,积极落实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对热带高效农业的工作部署,做好“蓝色粮仓”的文章。为此,我们将抓紧推动各项工作。一是加快渔港布局和建设。加快将排浦中心渔港、峨蔓镇碧沙村、排浦镇煎茶港休闲渔业码头选址纳入渔港、海洋、海岸带等布局规划建设,推进白马井中心渔港搬迁工作,构建“一港两区”的总体布局。二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企业,带动渔民养殖与就业,共同促进水产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建设先进的水产养殖产业园,壮大产业经济,促进渔民增收。三是加快发展深海养殖。围绕规模化养殖、繁育、营养饲料、养殖产品加工以及渔船补给、物流等功能,推进深远海渔业产业带建设,为深远海养殖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感谢记者的提问。儋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16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不断探索水权投融资机制。通过“合同节水”“水权交易”等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优化水资源配置。
据水资源公报,儋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1.31亿立方米,其中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0.7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9.01亿立方米,两者不重复量为0.58亿立方米。今年10月17日,全省首例水权交易——再生水水权交易在儋州市顺利成交,由市水务公司和美城环境服务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通过中国水权交易所平台,完成了0.9万立方米的再生水水权交易签约,成交金额为0.9万元,交易期限8个月。这标志着海南省水权交易改革工作迈出了实质性一步,再生水利用迈入了新阶段,为今后开展用水权交易积累了宝贵经验,也为全面盘活用水存量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首例水权交易落地。
一、锚定改革航向,推进水权交易实施。水权改革是落实节水优先方针、破解“水瓶颈”问题的重大举措。紧扣全国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契机,水务、城市管理、住建、发改等9个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提高再生水利用率作为全年重点工作任务常抓不懈,保障再生水水权交易稳步推进,实现了由“水瓶颈”向“水支撑”的转变。
二、立足本地实际,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充分研讨《水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政策、借鉴实践路径、实地调研取水户等方式,因地制宜拟定了可出让、受让户名单,同时大力普及省外再生水水权交易成功案例和解读政策文件,发放相关资料,打消企业顾虑。明确水权交易类型为再生水水权交易。据统计,我市今年上半年城镇污水处理量为1429万立方米,再生水资源较为丰富,水权交易能够积极发挥再生水作为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载体作用。
三、精心服务帮促,迈好水权交易步伐。组织有需求的水权交易企业座谈交流,全面掌握企业用水现状,协商敲定水权交易数量、价格等重要事宜。并与中国水权交易所保持紧密沟通,及时获取全国水权交易先进经验和已有成果,确认实施细节和注意事项,提供全流程指导服务,促成水权交易项目顺利落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奋力推进水权水市场建设的重要时期。下一步,我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用水权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深入推进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严格控制用水总量增长,充分发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助力我市新阶段水务高质量发展。
李敏清:
由于时间关系,现场提问环节结束。生态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未来儋州将以更高、更严的要求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希望各位记者媒体朋友持续关注。